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刊期:季刊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价中心

ISSN 2096-8981

CN 33-1417/S

CODEN ZBIAAI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农业优秀期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其他
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意向差异研究
刘美娥, 史珍妮, 陈圆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20201
摘要(23) HTML(10) PDF(8)
摘要:
【目的】调查三明学院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意向差异,旨在开发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产品。【方法】利用计划行为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对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力排序为: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女生和1年级大学生均在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态度方面持有更高的认同度,男生在森林康养旅游感知行为控制方面持有更高的认同度,海外学院大学生对森林康养旅游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认同度均最高。【结论】被调查大学生森林康养旅游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力最高,海外学院大学生是参与森林康养旅游的最佳潜在顾客。建议开发经济型、适合海外学院大学生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
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砂页岩黄壤剖面镉的分布特征
黄焱昆, 胡霞, 刘方, 姬登虎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21001
摘要(20) HTML(18) PDF(8)
摘要:
【目的】探究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镉在砂页岩黄壤剖面的分布特征,为国家保护区土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在自然保护区内采集5个砂页岩黄壤剖面土样以及15个表土样品,分析所采集土壤发生层土样及表土样品镉赋存形态,检测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AP)、土壤碱解氮(AN)和土壤有机质(SOM)的含量。【结果】潜在迁移指数法显示,土层越往下,则镉迁移性越弱;Person相关系数法表明,在腐殖质层土壤镉易迁移而在淋溶层和淀积层中富集,主要受pH值影响较大。另外,降雨及镉高地球化学背景值特征对黄壤剖面镉含量分布特征有极大影响。地质积累指数法表明,表层土壤主要是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法表明,表层土壤以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及中度污染为主。【结论】黄壤剖面镉含量整体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特征,这主要与其地方性气候特征、高地质化学背景值和植物生长过程影响有关。
2023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8-31
封面
2023-03期封面+目录
2023, 3(3).  
摘要(30) PDF(16)
摘要:
国家公园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MOD17A3 G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1)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GPP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其值为200~400 gC/(m2·a)的面积占比最多,为25.35%,有99.0%的面积为增加趋势;2)2001—2014年与2015—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的GPP呈现增长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速为林地>灌丛>草地,且2015—2020年增长速率大于2001—2014年;3)祁连山国家公园有65.37%的面积未来变化趋势将由增加转为减少,变化的同向特征要高于反向特征;4)祁连山国家公园GPP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存在一定空间异质性,与海拔呈线性关系,即海拔每升高1 m,GPP下降0.51 gC/(m2·a)。【结论】近20年来祁连山植被恢复在不断向好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
【目的】明确2000—2020年我国5大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5大国家公园园区2000—202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将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2000—2020年5个园区的植被覆盖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增速最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增速最慢;2000—2020年各园区内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面积均占各园区面积的70%以上;5大园区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要强于持续性,变化类型均以由增加到减少为主,其中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被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在年际水平上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园区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园区的植物生长对气温分别表现出0、1、0、2和2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对降水而言,仅在海南热带雨林园区表现出有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园区均没有明显滞后效应。【结论】我国5大国家公园植被在近21年都得到了改善,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但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需重点关注。
摘要:
【目的】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实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掌握祁连山野生动物种群分布范围及种群动态,分析栖息地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在梳理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现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的不足;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监测方法,综合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动物和栖息地监测方法技术,构建综合性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并从科研基地建设、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配套保障体系。【结果】结果显示:应用野生动物监测体系能够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同时要强化综合性监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野生动物管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保证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断与时俱进。【结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涵盖了不同的动物类群,通过全方位保障体系推动数据向管理策略的转化,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科学基础,并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探索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宗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创新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建议。【方法】通过论述NbS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管理生产性土地等3个维度提出NbS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主流化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案例。【结果】NbS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强调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链接多个社会挑战,可以将生物多样性带入经济、社会等领域目标和主流化政策中,跳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被边缘化的困境,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被更广泛的群体认知,并动员金融、商业及社会力量投入大规模NbS行动中。【结论】NbS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城乡发展规划等多个领域的主流化,加快可持续转型进程。因此,Nb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摘要:
【目的】了解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该区域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2019—2022年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监测数据和文献记载,对该区域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进行整理、更新及分析,包括分类、保护级别、濒危等级、区系及分布型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国家植物园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99科208属306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11属11种、爬行纲2目9科15属18种、鸟纲18目60科143属234种、哺乳纲7目23科39属43种,较《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所记录的142种新增了164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31种,受威胁物种2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45.42%),兼有古北界物种(31.70%)和广布种(22.87%);从分布型来看,分属13个分布型,其中以东洋型、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物种占明显优势,同时其他分布型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可知,鸟类的G指数、F指数和G-F均最高,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结论】秦岭国家植物园处于东洋古北两界物种的交融汇集区,具有较高的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重点保护及特有物种较多;同时物种数呈明显增长趋势,说明物种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大调查范围和频次,采用多种技术开展物种本底调查。
摘要:
【目的】分析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探究其景观完整性与异质性特征,结合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对其各功能区景观动态进行评估,为扎龙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2008年与2018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数据,利用ArcGIS10.2.2软件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进行统计,并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完成各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尺度上对扎龙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沼泽地的斑块数量与斑块密度均大幅度减少,景观聚集度升高,边界密度和分离度均有所下降。草地、旱地、盐碱地作为扎龙保护区次要组成斑块,其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均呈现少量下降的情况,分离度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保护区的景观数量为762个、斑块密度0.35个/(100 hm2),均小于2008年的景观数量1 304个、斑块密度0.60个/(100 hm2);2008—2018年期间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8降至1.32,香农均度指数由0.6下降至0.57,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的蔓延度指数由66.55%上升至68.33%。从保护区各功能区的景观面积来看,实验区面积最大为78 142.59 hm2,大于核心区71 403.12 hm2与缓冲区68 884.65 hm2。从景观数量上来看,实验区景观数量最高为595个,核心区最低为163个。由斑块密度可知,实验区斑块密度最大为0.76个/(100 hm2)。【结论】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完整性与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类型趋于单一。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聚集度升高,斑块间连通性增强,而次要斑块则出现破碎化趋势,连通性降低;2018年扎龙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完整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异质性由低到高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景观优于缓冲区与实验区,则说明核心区的保护成效较缓冲区与实验区更好。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从而促进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均衡发展。
其他
我国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类型阐释、生成机理与纾解路径
李锋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21801
摘要(32) HTML(7) PDF(16)
摘要:
【目的】探析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利益冲突生成机理,寻求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纾解路径。【方法】依据价值等阶,设定国家公园利益序位;利用四象限法,从利益冲突激烈程度和利益目标同质性程度2个维度,划分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类型。【结果】国家公园利益序位依次为国家利益、生态利益、公共利益、权力利益和私人利益;国家公园利益冲突可划分为“同质—激烈”“异质—激烈”“同质—温和”“异质—温和”等4种类型。【结论】我国国家公园主体间利益冲突,利益关系调整导致权益受损是冲突根源,秩序重构导致协而不同是冲突制度诱因,信任缺失导致消极行为是冲突触发环节,目标异质引发行为错位是冲突行为表征。
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
王腾茜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31501
摘要(16) HTML(9) PDF(11)
摘要:
【目的】阐明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其完善路径与方法展开探索,以解决当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推动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首先基于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央地关系与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相互交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透视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事权和财权配置不清晰、不均衡以及权责交叉重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建央地协同共治机制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优化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央地各方积极参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权力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协同与合作。【结论】构建央地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将有效促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保护。本研究强调了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建议。然而,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本文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