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23-03期封面+目录
2023, 3(3)
摘要(35) PDF(24)
摘要:
国家公园研究
祁连山国家公园2001—2020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王义贵, 饶日光, 李怡燃, 张秀芬, 刘道平
2023, 3(3): 1-10.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32201
摘要(71) HTML(21) PDF(28)
摘要:
【目的】探究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MOD17A3 G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1)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GPP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其值为200~400 gC/(m2·a)的面积占比最多,为25.35%,有99.0%的面积为增加趋势;2)2001—2014年与2015—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的GPP呈现增长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速为林地>灌丛>草地,且2015—2020年增长速率大于2001—2014年;3)祁连山国家公园有65.37%的面积未来变化趋势将由增加转为减少,变化的同向特征要高于反向特征;4)祁连山国家公园GPP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存在一定空间异质性,与海拔呈线性关系,即海拔每升高1 m,GPP下降0.51 gC/(m2·a)。【结论】近20年来祁连山植被恢复在不断向好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0—2020年我国五大国家公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张晓莹, 何毅, 赵蕾
2023, 3(3): 11-27.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61001
摘要(341) HTML(111) PDF(296)
摘要:
【目的】明确2000—2020年我国5大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5大国家公园园区2000—202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将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2000—2020年5个园区的植被覆盖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增速最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增速最慢;2000—2020年各园区内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面积均占各园区面积的70%以上;5大园区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要强于持续性,变化类型均以由增加到减少为主,其中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被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在年际水平上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园区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园区的植物生长对气温分别表现出0、1、0、2和2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对降水而言,仅在海南热带雨林园区表现出有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园区均没有明显滞后效应。【结论】我国5大国家公园植被在近21年都得到了改善,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但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需重点关注。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构建探讨
崔雪晴, 解璐萌
2023, 3(3): 28-34.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12801
摘要(52) HTML(19) PDF(23)
摘要:
【目的】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实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掌握祁连山野生动物种群分布范围及种群动态,分析栖息地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在梳理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现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的不足;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监测方法,综合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动物和栖息地监测方法技术,构建综合性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并从科研基地建设、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配套保障体系。【结果】结果显示:应用野生动物监测体系能够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同时要强化综合性监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野生动物管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保证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断与时俱进。【结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涵盖了不同的动物类群,通过全方位保障体系推动数据向管理策略的转化,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科学基础,并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研究论文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靳彤, 彭昀月, 曾丽诗, 楚哲婷, 葛乐, 张小全
2023, 3(3): 35-44.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72801
摘要(96) HTML(137) PDF(125)
摘要:
【目的】探索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宗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创新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建议。【方法】通过论述NbS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管理生产性土地等3个维度提出NbS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主流化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案例。【结果】NbS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强调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链接多个社会挑战,可以将生物多样性带入经济、社会等领域目标和主流化政策中,跳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被边缘化的困境,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被更广泛的群体认知,并动员金融、商业及社会力量投入大规模NbS行动中。【结论】NbS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城乡发展规划等多个领域的主流化,加快可持续转型进程。因此,Nb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张勇, 徐哲超, 吴力博, 刘佳陇, 樊卫东, 张筱
2023, 3(3): 45-66.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21003
摘要(49) HTML(22) PDF(20)
摘要:
【目的】了解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该区域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2019—2022年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监测数据和文献记载,对该区域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进行整理、更新及分析,包括分类、保护级别、濒危等级、区系及分布型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国家植物园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99科208属306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11属11种、爬行纲2目9科15属18种、鸟纲18目60科143属234种、哺乳纲7目23科39属43种,较《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所记录的142种新增了164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31种,受威胁物种2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45.42%),兼有古北界物种(31.70%)和广布种(22.87%);从分布型来看,分属13个分布型,其中以东洋型、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物种占明显优势,同时其他分布型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可知,鸟类的G指数、F指数和G-F均最高,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结论】秦岭国家植物园处于东洋古北两界物种的交融汇集区,具有较高的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重点保护及特有物种较多;同时物种数呈明显增长趋势,说明物种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大调查范围和频次,采用多种技术开展物种本底调查。
基于景观格局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评估
张明薇, 吕鸿达, 高世鑫, 郭涛, 石娟, 宗诚
2023, 3(3): 67-76.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00503
摘要(218) HTML(36) PDF(66)
摘要:
【目的】分析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探究其景观完整性与异质性特征,结合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对其各功能区景观动态进行评估,为扎龙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2008年与2018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数据,利用ArcGIS10.2.2软件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进行统计,并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完成各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尺度上对扎龙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沼泽地的斑块数量与斑块密度均大幅度减少,景观聚集度升高,边界密度和分离度均有所下降。草地、旱地、盐碱地作为扎龙保护区次要组成斑块,其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均呈现少量下降的情况,分离度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保护区的景观数量为762个、斑块密度0.35个/(100 hm2),均小于2008年的景观数量1 304个、斑块密度0.60个/(100 hm2);2008—2018年期间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8降至1.32,香农均度指数由0.6下降至0.57,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的蔓延度指数由66.55%上升至68.33%。从保护区各功能区的景观面积来看,实验区面积最大为78 142.59 hm2,大于核心区71 403.12 hm2与缓冲区68 884.65 hm2。从景观数量上来看,实验区景观数量最高为595个,核心区最低为163个。由斑块密度可知,实验区斑块密度最大为0.76个/(100 hm2)。【结论】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完整性与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类型趋于单一。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聚集度升高,斑块间连通性增强,而次要斑块则出现破碎化趋势,连通性降低;2018年扎龙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完整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异质性由低到高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景观优于缓冲区与实验区,则说明核心区的保护成效较缓冲区与实验区更好。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从而促进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均衡发展。
云南省沼泽湿地保护优先区识别及空缺分析
蒋丽华, 吴富勤, 秦燕, 郑进烜, 宋劲忻
2023, 3(3): 77-84.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11201
摘要(43) HTML(16) PDF(19)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省沼泽湿地保护优先区的分布情况,分析并确定其保护空缺区域,为云南省沼泽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热点分析方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等,以泥炭沼泽为标准,确定云南省沼泽湿地保护优先区及其保护空缺。【结果】云南省沼泽湿地保护优先区共1 491.84 hm2,主要分布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600.79 hm2)、丽江市(225.06 hm2)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14.14 hm2),滇东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308.58 hm2),以及滇东北的昭通市(138.00 hm2);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覆盖了932.58 hm2的保护优先区,仍有559.26 hm2的保护空缺,主要分布于滇西北的丽江市(225.06 hm2)、迪庆藏族自治州(150.40 hm2)和滇东北的昭通市(138.00 hm2)。【结论】建议在永善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香格里拉市的沼泽湿地保护空缺区域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重要湿地,适当扩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县片区)。
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传输
张维军, 饶宁, 唐兰英, 李祥胜
2023, 3(3): 85-93.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2101
摘要(141) HTML(90) PDF(38)
摘要:
【目的】在无网络信号覆盖的偏远林区,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是一个技术难题。为了解决偏远林区数据传输问题,以基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传输研究。【方法】采用“终端+平台”方式,进行相关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并针对北斗短报文通信容量有限和丢包的问题,开展了数据压缩、数据分包和数据丢包重传机制设计。【结果】经过在保护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数据传输成功率能保持在99%以上,验证了本系统可作为通信盲区的林区虫情监测预警的一种可靠手段。【结论】能够有效地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保障了数据的时效性,这对改善林业害虫防治、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陈晨, 王兵, 王寒冰, 窦文骏
2023, 3(3): 94-102.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1901
摘要(86) HTML(53) PDF(215)
摘要:
【目的】查明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及时了解并保护土壤质量安全。【方法】利用内美罗综合指数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对研究区 As、Hg、Cr、Pb、Ni、Cu、Zn、Cd 共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级别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 8 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的排序为 Zn>Cr>Ni>Cu>Pb>As>Cd>Hg,其平均含量分别为 67.68、63.73、30.05、21.11、20.50、10.53、0.14和0.02 mg/kg。其中,As、Ni、Zn、Cd 4种元素实测均值高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r、Pb、Cu 3种元素实测平均值低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Hg 元素实测均值接近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结论】研究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综合污染风险较低,采集的土壤样均为安全等级。
浙江开化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及成因探析
吴仙花, 刘锋, 程兴丰, 董璐, 郑伟健
2023, 3(3): 103-109.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12102
摘要(129) HTML(56) PDF(81)
摘要:
【目的】研究古树名木的资源特征和形成机理,为国土空间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途径。 【方法】以2017年开化县古树名木调查成果为研究数据,利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古树名木数量、种类、保护等级和空间分布等资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开化县共有古树名木7 135株,隶属38科74属108种,樟树、枫香、苦槠、枫杨、甜槠、和柏木占总株数的60.7%;一级古树最少,只有312株,三级古树最多,有5978株,树龄结构呈金字塔型;池淮镇、苏庄镇、长虹乡古树名木最多,大溪边乡和齐溪镇最少;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海拔100~300 m范围,海拔100~700 m的古树名木数量呈阶梯式递减;北坡和平地分布最多,东坡与西坡相当;位于村落水口和来龙山的古树名木占54.59%。【结论】开化县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中国传统村落的建址紧密相关,古树名木的树种选择和方位分布深受风水文化影响。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生物资源,可以汲取古树名木中的传统文化力量,积极开展四旁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
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王楚城, 林伟通, 黄庆宇, 王家栋, 彭秋燕, 曹越
2023, 3(3): 110-122.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02602
摘要(96) HTML(29) PDF(161)
摘要:
【目的】完善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数据,了解不同海拔、生境和区域间的鸟兽分布差异,以期为保护区将来的管护和规划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将保护区按照1 km×1 km网格化,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东、西2个样区,布设40台红外相机开展监测工作。【结果】本次监测累计工作11 544 d,获取独立有效照片5 185张,其中兽类照片2 393张,鸟类照片2 730张,两栖类照片1张,干扰照片61张。记录到兽类3目8科12种,鸟类7目14科3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种,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是鼬獾(Melogale moschata)(IRA=6.15)、鸟类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IRA=14.84)。在不同海拔、生境和样区间鸟类物种数及相对多度指数均无差异;不同海拔梯度上兽类物种数和相对多度指数存在差异显著,2个样区间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存在差异显著。依据监测数据,保护区中存在5种干扰类型分别为:采集者、行走者、家羊、家犬和家猫。【结论】罗浮山保护区内兽类和林下层鸟类资源丰富;由于红外相机监测鸟类的局限性、鸟类自身迁移行为和分布特点,在本次监测中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无明显不同;兽类物种数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类似于中峰分布格局;鼬獾和鼠类在800~1 000 m海拔段活动频繁,是造成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和样区间显著差异的原因。样区1和2的主要干扰类型以及每种干扰类型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程度均不一致。
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竹林美学感知对景观满意度的影响
李楠, 邵思远, 陈娇娇, 冯艳萍, 陈文静, 汪绚, 尹刚强
2023, 3(3): 123-132.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30101
摘要(32) HTML(22) PDF(16)
摘要:
【目的】充分挖掘和发挥竹林景观的美学、文化和康养价值,全方位调动游客的审美体验,促进竹林景观美学质量提升。【方法】以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从游客视角开展风景名胜区竹林美学感知对整体景观满意度影响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游客对竹林景观中的色彩、造型和层次等美学感知与其对竹林景观的整体满意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色美和形美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以及味美所带来的嗅觉效果,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其中,色美是影响竹林景观整体美感的核心驱动因素,而声美与竹林景观整体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竹林景观设计与打造中,应充分尊重和考虑游客对色美、味美、形美和声美的美学感知偏好。研究结果将为自然保护地景观评价与管理决策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