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刊期:季刊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价中心

ISSN 2096-8981

CN 33-1417/S

CODEN ZBIAAI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

中国农业优秀期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其他
2000—2020年我国五大国家公园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张晓莹, 何毅, 赵蕾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61001
摘要(185) HTML(24) PDF(24)
摘要:
五大国家公园的成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5大国家公园园区2000—202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将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5个园区的植被覆盖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增速最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增速最慢;2)2000—2020年各园区内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面积均占各园区面积的70%以上,但在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出现的植被退化区域相对较多,仍需重点关注;3)5大园区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要强于持续性,变化类型均以由增加到减少为主,其中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被减少趋势最为显著;4)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在年际水平上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园区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园区的植物生长对气温分别表现出0、1、0、2和2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对降水来说,仅在海南热带雨林园区表现出有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园区均没有明显滞后效应。
浙江开化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及成因探析
吴仙花, 刘锋, 程兴丰, 董璐, 郑伟健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12102
摘要(13) HTML(6) PDF(8)
摘要:
以2017年开化县古树名木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对古树名木数量、种类、保护等级和空间分布等资源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化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共有古树名木7 135株。其中,散生古树5 621株,古树群36个,隶属38科74属108种;古树名木以开化乡土树种为主;樟树的数量最多,有1 919株;不同树龄株数呈金字塔型;中西部乡镇明显多于北部乡镇;海拔50~400 m高程分布最多,占比为86.9%;北坡和平地分布最多,东坡与西坡相当;位于村落水口和来龙山的古树名木的占比为54.59%;开化县古树名木资源特征的形成机理与开化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绿护绿的优良民风以及中国的风水文化紧密相关。
2023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5-25
封面
2023-02期封面+目录
2023, 3(2).  
摘要(114) PDF(14)
摘要:
刊首语
2023, 3(2).  
摘要(23) PDF(16)
摘要:
“中国南北过渡带典型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专刊
摘要: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和性质。研究表明,中国南北过渡带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以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的主要气候指标是最冷月均温0~4 ℃、极端最低气温为−10~−20 ℃;秦岭南坡下部常绿阔叶树种的出现不是亚热带开始的标志,而是南北植物交错区的开始或者严格意义上南北过渡的开始;江淮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特点,冬季气候指标比夏季温度指标更具控制作用;秦巴山地的存在和江淮地区冬季低温是我国南北过渡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发育了长约1 750 km、平均宽度400 km、面积约70万km2的中国南北过渡带。南北过渡带的概念比南北分界线和北亚热带的提法更能够反映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更能体现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独特性质,对于认识中国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典型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过渡性和敏感性。本文基于秦巴山区野外调查样方数据和收集的典型山地垂直带谱数据,从带幅的角度比较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的多维变化和分异。结果表明:1)纬向上自北向南,落叶阔叶林带幅从2 200 m逐渐减小至100 m,在唐家河地区消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带幅呈线性增加趋势;针叶林带带幅从300 m增加到550~900 m。2)经向上自西向东,沿山脉走向,典型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幅从400 m增加至600 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带幅从500 m增加至800 m,东部针阔混交林带比西部宽约100 m;落叶阔叶林带在秦巴山区中部较宽、东西较窄,而针叶林带则与之相反。3)坡向方面,大巴山对带幅的坡向分异作用比秦岭更加明显;就单独山体而言,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带幅通常比北坡更宽,而落叶阔叶林带在南坡更窄,针阔混交林带在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北坡拥有比另一侧更宽的带幅,内外相差200~300 m。4)垂直带带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气候决定了基带的性质和垂直带谱的基本序列,山体基面高度对带幅有向上的挤压作用,山体相对高度决定了带幅发育的潜在空间分布范围。秦巴山地典型垂直带带幅的多维分异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本文选取东秦巴山地神农架样区和伏牛山样区2个自然保护地集中分布地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比较分析南、北2个不同地域精细尺度的物候格局,探讨东秦巴山地植被物候的南北过渡特征。基于近20年时序遥感影像信息综合提取植被物候空间格局,从物候总体分布特征、物候与高程关系等多方面分析2个研究区物候特征的联系和差异,并在物候信息高程校正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同高程、不同地域物候的南北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地形高程影响的情况下,神农架样区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晚于伏牛山样区 8.49 d;生长季长度则短于伏牛山样区 9.31 d;不同海拔高度对于南、北2个研究区植被物候影响也不一样,海拔每增高100 m,神农架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1.97 d,生长季长度缩短2.54 d;伏牛山样区生长季开始时间推迟2.05 d,生长季长度缩短1.56 d。经过高程校正,神农架样区整体植被生长季开始时期比伏牛山样区早 2.52 d,植被生长季长度比伏牛山样区植被生长季长度增长了 3.91 d。比较2个研究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之后可发现,神农架样区的落叶阔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3.25 d;常绿针叶林的生长季开始时间比伏牛山样区早 1.78 d,生长季长度长 11.96 d。在植被物候信息高程校正前后,2个研究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相对早晚、生长季长度相对大小均发生反转。这种物候格局的复杂分布特征,较好地呈现了多列山地阻隔和分异作用所形成的东秦巴山地植被复杂过渡特征。
摘要:
秦巴山地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在生物地理分布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意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其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聚类型分布,在组成上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主,以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为辅;在空间交叉重叠上,共有34处重叠区域,涉及60个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米仓山、西秦岭的太子山、神农架、伏牛山以及熊耳山等地;隶属于6种交叉重叠类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叉重叠类型为主,反映了自然保护地设立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对规划不合理、存在空间重叠、碎片化的自然保护地予以重点关注和提升,从而促进秦巴山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护地布局。
摘要:
白龙江流域的植被与近16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在流域中下游区域(宕昌、舟曲、武都、文县)植被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与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26.07%,主要位于流域中上游;夏季降水与生态植被的关系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11.21%,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区域;秋季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类似,即在流域西部为负相关、流域东部为正相关,其中显著负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7.13%(气温)和40.74%(降水)。生长季贯穿春季到初秋的时段,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分别为22.08%和28.65%。
其他
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陈晨, 王兵, 王寒冰, 窦文骏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1901
摘要(30) HTML(19) PDF(9)
摘要:
为查明山东东营市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及时了解并保护土壤质量安全,本文对研究区采集的22个地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内美罗综合指数法、潜在危害指数法等对As、Hg、Cr、Pb、Ni、Cu、Zn、Cd共8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污染级别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对Hg、Cd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测得研究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的排序为Zn>Cr>Ni>Cu>Pb>As>Cd>Hg,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7.68、63.73、30.05、21.11、20.50、10.53、0.14、0.02 mg/kg。其中,As、Ni、Zn、Cd共4种元素实测均值高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r、Pb、Cu 3种元素实测平均值低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Hg元素实测均值接近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综合污染风险较低,采集的土壤样均为安全等级。本文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区所处独特地理位置导致研究区内可利用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的可耕作性低等,初步分析土壤Cd、Hg富集可能是与大气沉降、滨海养殖、港口码头的船舶电镀和防护等因素有关。
基于景观格局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评估
张明薇, 吕鸿达, 高世鑫, 郭涛, 石娟, 宗诚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100503
摘要(106) HTML(12) PDF(20)
摘要:
评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对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008年与2018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数据,利用ArcGIS10.2.2软件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进行统计,并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完成各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尺度上对扎龙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完整性与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类型趋于单一。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聚集度升高,斑块间连通性增强,而次要斑块则出现破碎化趋势,连通性降低;2018年扎龙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完整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异质性由低到高依次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景观优于缓冲区与实验区,则说明核心区的保护成效较缓冲区与实验区更好。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从而促进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均衡发展。
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传输研究
张维军, 饶宁, 唐兰英, 李祥胜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92101
摘要(62) HTML(37) PDF(14)
摘要:
为了解决偏远林区数据传输问题,以基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传输研究。本文系统采用“终端+平台”方式,进行相关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并针对北斗短报文通信容量有限和丢包问题,进行数据压缩、数据分包和数据丢包重传机制设计。经过在保护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系统数据传输成功率能超过99%,验证了该系统可作为通信盲区的林区虫情监测预警的一种可靠手段。本文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保障了数据的时效性。这对改善森林害虫防治、林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会议通知更多>
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时间
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 济南 2021.11.26-29
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合肥 2021.11.24-26
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 线上 202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