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刊期:季刊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价中心

ISSN 2096-8981

CN 33-1417/S

CODEN ZBIAAI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农业优秀期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其他
我国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类型阐释、生成机理与纾解路径
李锋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21801
摘要(67) HTML(14) PDF(54)
摘要:
【目的】探析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利益冲突生成机理,寻求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纾解路径。【方法】依据价值等阶,设定国家公园利益序位;利用四象限法,从利益冲突激烈程度和利益目标同质性程度两个维度,划分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类型。【结果】国家公园利益序位依次为国家利益、生态利益、公共利益、权力利益和私人利益;国家公园利益冲突可划分为“同质—激烈”“异质—激烈”“同质—温和”“异质—温和”等四种类型。【结论】我国国家公园主体间利益冲突,利益关系调整导致权益受损是冲突根源,秩序重构导致协而不同是冲突的制度诱因,信任缺失导致消极行为是冲突的触发环节,目标异质引发行为错位是冲突的行为表征。
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
王腾茜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31501
摘要(36) HTML(22) PDF(21)
摘要:
【目的】阐明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其完善路径与方法展开探索,以解决当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推动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首先基于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央地关系与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相互交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透视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事权和财权配置不清晰、不均衡以及权责交叉重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建央地协同共治机制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优化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央地各方积极参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权力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协同与合作。【结论】构建央地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将有效促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保护。本研究强调了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建议。然而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检视与完善路径
张瑞萍, 潘鑫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50201
摘要(37) HTML(6) PDF(16)
摘要:
【目的】为了切实推行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亟须解决制度定位不明晰、现有立法不科学、登记内容不完善与登记平台建设不成熟等诸多问题,从而为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提供可行路径。【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生态保护为基点,对比目前我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以法律规范和制度实然为标准,对美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家的国家公园制度设计进行研究。【结果】以2017年发布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基础,分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的登记目标、登记对象、所有权主体等多个内容,发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具有特殊性,制度实施现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结论】得出应当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在创造性吸收借鉴美国、印度以及加拿大的相关制度经验基础之上,明确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独特定位、构建国家公园法律体系、完善确权登记内容和加强确权登记平台建设等,以此构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的结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自然保护地旅游者−环境互动:量表开发与验证
钟雪晴, 徐菲菲, 严星雨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62702
摘要(25) HTML(15) PDF(7)
摘要:
【目的】自然环境让人身心放松,景观独特、空间广阔的自然保护地是其中重要的目的地。旅游者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程度决定着恢复体验质量,然而现有研究更关注旅游者在物理要素层面的感知,忽视了意义、心理认知层面的互动,旅游者−环境互动研究仍存在界定不全面、维度不清晰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旅游者−环境互动的测量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各维度对心理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质性和量化研究两个阶段: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作为质性分析研究对象,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游记文本资料并提炼维度;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者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进行题项纯化与检验。【结果】由感官刺激、情境唤起、行为联结和感悟思考4个维度、12个测项构成的旅游者−环境互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感官刺激、情境唤起和行为联结3个维度对心理恢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明确了旅游者在感官、认知、行为和意义层面与自然环境要素的互动,有利于全面理解旅游者−环境互动的内涵;整合了分散在旅游互动研究主题下的旅游者−环境互动维度,并结合环境心理学研究和质性资料进行了补充,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测量工具;将旅游者作为环境的积极参与者,证实了旅游者−环境互动对心理恢复的作用。
声学手段辅助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现状及应用建议
许晓青, 蒲宝婧, 余楚萌, 安德军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81202
摘要(31) HTML(19) PDF(8)
摘要: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声学监测是一种通过记录自然环境中物种声音类型和声音变化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新型方法,其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梳理了声学监测在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中的优劣势、应用,以及监测实施要点。声学监测实现了被动式的采集,可以获得连续、完整和相对低成本的数据,提高了更大物种规模监测的可能性。它有助于促进物种名录清单建立、监测类群数量评估和动态观察等工作,同时可利用动物声音判断其生理状态和栖息地质量。但目前仍然存在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声学数据库缺乏、长期监测方案仍较少、设备差异产生的数据不一致、以指数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存在保真度和准确度争议等问题,未来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声学对生物多样性预测的能力。基于此,提出了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声学监测的若干建议,从而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研究
徐旭平, 吕延杰, 王建军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70601
摘要(22) HTML(2) PDF(6)
摘要:
【目的】构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收获预估密度控制图,为科学经营,合理调控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提升蓄积收获量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期一类清查复测样地的142块样地数据,应用Reineke自然稀疏方程拟合生长曲线,构建林分密度控制图,并模拟无经营措施、合理间伐、重度疏伐3种模式下林分生长状态及收获量。【结果】Reineke自然稀疏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其决定系数R2为0.911,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8;优势高模型、蓄积模型2个辅助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决定系数R2均在0.9以上;应用最优生长密度上限与下限、林分郁闭线以及2个辅助方程绘制了密度控制图。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合理间伐、两次疏伐及达到目标胸径时,年平均收获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林分。同时,合理间伐林分达到目标胸径时的年龄、优势高均低于无经营措施林分,总收获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林分。【结论】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通过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直观展现了林分生长状态和抚育经营效果,并发现林分进入自然稀疏阶段后将密度控制在349~757株/hm2,能够提高达到目标胸径时林分蓄积总收获量。
江西芙蓉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肖地秀, 饶军, 焦庚英, 黄志强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62701
摘要(32) HTML(10) PDF(14)
摘要:
【目的】调查掌握江西芙蓉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本底资源,有利于加强保护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法】通过样方、样线法系统开展了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分析了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和主要特点。【结果】1)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3科538属1073种;其科的优势现象明显,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为优势科;属的组成相对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1.45%。2)保护区153科野生种子植物可划分为11个分布区类型,538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结论】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点:1)种类丰富。野生种子植物种类单位面积密度高于周边地区的井冈山、武夷山、阳际峰、马头山、铜钹山、闽江源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2)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从分布区类型看,在科、属的水平上分别占吴征镒等所划分的15种分布区类型的66.67%和93.33%。3)与世界多地区联系广泛。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是武夷山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多地区存在交流联系,尤与热带亚洲的渊源较深。4)区系热带性质较为明显。保护区热带科、属与温带科、属数量之比(R/T)分别为1.94和1.02。
2023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8-31
封面
2023-03期封面+目录
2023, 3(3).  
摘要(68) PDF(44)
摘要:
国家公园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MOD17A3 G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Hurst指数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类型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1)2001—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GPP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其值为200~400 gC/(m2·a)的面积占比最多,为25.35%,有99.0%的面积为增加趋势;2)2001—2014年与2015—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的GPP呈现增长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速为林地>灌丛>草地,且2015—2020年增长速率大于2001—2014年;3)祁连山国家公园有65.37%的面积未来变化趋势将由增加转为减少,变化的同向特征要高于反向特征;4)祁连山国家公园GPP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存在一定空间异质性,与海拔呈线性关系,即海拔每升高1 m,GPP下降0.51 gC/(m2·a)。【结论】近20年来祁连山植被恢复在不断向好发展,国家公园的设立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
【目的】明确2000—2020年我国5大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揭示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5大国家公园园区2000—2020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将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因子,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2000—2020年5个园区的植被覆盖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增速最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增速最慢;2000—2020年各园区内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面积均占各园区面积的70%以上;5大园区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要强于持续性,变化类型均以由增加到减少为主,其中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被减少趋势最为显著;三江源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植被覆盖变化在年际水平上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强,其他园区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园区的植物生长对气温分别表现出0、1、0、2和2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对降水而言,仅在海南热带雨林园区表现出有1个月的滞后性,其余园区均没有明显滞后效应。【结论】我国5大国家公园植被在近21年都得到了改善,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但未来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需重点关注。
摘要:
【目的】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实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掌握祁连山野生动物种群分布范围及种群动态,分析栖息地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在梳理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现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的不足;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特征,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监测方法,综合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动物和栖息地监测方法技术,构建综合性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并从科研基地建设、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配套保障体系。【结果】结果显示:应用野生动物监测体系能够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多手段监测,同时要强化综合性监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大野生动物管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保证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断与时俱进。【结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涵盖了不同的动物类群,通过全方位保障体系推动数据向管理策略的转化,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科学基础,并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探索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宗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创新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提供指导建议。【方法】通过论述NbS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管理生产性土地等3个维度提出NbS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推动主流化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案例。【结果】NbS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强调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链接多个社会挑战,可以将生物多样性带入经济、社会等领域目标和主流化政策中,跳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被边缘化的困境,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被更广泛的群体认知,并动员金融、商业及社会力量投入大规模NbS行动中。【结论】NbS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农业、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健康、城乡发展规划等多个领域的主流化,加快可持续转型进程。因此,NbS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摘要:
【目的】了解秦岭国家植物园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更好地掌握和保护该区域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对2019—2022年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已有监测数据和文献记载,对该区域陆栖脊椎动物名录进行整理、更新及分析,包括分类、保护级别、濒危等级、区系及分布型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国家植物园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99科208属306种,其中,两栖纲2目7科11属11种、爬行纲2目9科15属18种、鸟纲18目60科143属234种、哺乳纲7目23科39属43种,较《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所记录的142种新增了164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31种,受威胁物种2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以东洋界物种占优势(45.42%),兼有古北界物种(31.70%)和广布种(22.87%);从分布型来看,分属13个分布型,其中以东洋型、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的物种占明显优势,同时其他分布型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可知,鸟类的G指数、F指数和G-F均最高,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结论】秦岭国家植物园处于东洋古北两界物种的交融汇集区,具有较高的陆栖脊椎动物丰富度,重点保护及特有物种较多;同时物种数呈明显增长趋势,说明物种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在科、属多样性水平上,鸟类相对丰富,哺乳类次之,两栖类最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大调查范围和频次,采用多种技术开展物种本底调查。
摘要:
【目的】分析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探究其景观完整性与异质性特征,结合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对其各功能区景观动态进行评估,为扎龙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2008年与2018年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数据,利用ArcGIS10.2.2软件分析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变化转移进行统计,并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完成各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尺度上对扎龙保护区各功能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沼泽地的斑块数量与斑块密度均大幅度减少,景观聚集度升高,边界密度和分离度均有所下降。草地、旱地、盐碱地作为扎龙保护区次要组成斑块,其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均呈现少量下降的情况,分离度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18年保护区的景观数量为762个、斑块密度0.35个/(100 hm2),均小于2008年的景观数量1 304个、斑块密度0.60个/(100 hm2);2008—2018年期间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8降至1.32,香农均度指数由0.6下降至0.57,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的蔓延度指数由66.55%上升至68.33%。从保护区各功能区的景观面积来看,实验区面积最大为78 142.59 hm2,大于核心区71 403.12 hm2与缓冲区68 884.65 hm2。从景观数量上来看,实验区景观数量最高为595个,核心区最低为163个。由斑块密度可知,实验区斑块密度最大为0.76个/(100 hm2)。【结论】2008—2018年扎龙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完整性与连通性呈现上升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类型趋于单一。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沼泽地)聚集度升高,斑块间连通性增强,而次要斑块则出现破碎化趋势,连通性降低;2018年扎龙保护区功能区的景观完整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异质性由低到高排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景观优于缓冲区与实验区,则说明核心区的保护成效较缓冲区与实验区更好。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缓冲区与实验区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从而促进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均衡发展。
其他
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甚帆, 廖凌云, 刘铠宇, 滕琳曦, 沈思源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51101
摘要(17) HTML(7) PDF(8)
摘要:
【目的】生计资本是居民维持生存和发展、抵御外来风险和压力的基础。评价与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状况,对解决居民生计问题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建构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生计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179份问卷和40份半结构访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的社区生计资本,并将新冠疫情风险感知纳入生计风险感知评价,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结构中人力资本是基础,物质和自然资本是核心,金融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2)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社区生计资本差异明显,范围内社区生计资本显著高于范围外;(3)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生计资本的负相关趋势明显,国家公园感知与生计资本的正相关趋势明显。其中,居民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影响显著,新冠疫情风险感知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最后从优化居民生计资本结构、提升国家公园认同感和应对生计风险能力等3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案例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