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卷  第1期

封面
本期封面和目次
2021, 1(1): 1-1.
摘要(535) HTML (211) PDF(577)
摘要:
创刊词
创刊词
2021, 1(1): 1-3.
摘要(360) PDF(457)
摘要:
主编寄语
主编寄语
2021, 1(1): 1-4.
摘要(377) PDF(355)
摘要:
专家论坛
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机遇与挑战
刘道平, 欧阳志云, 张玉钧, 邹红菲, 钟林生, 徐基良, 曾江宁, 金崑, 钟永德, 吴江洲, 叶文, 杨宇明
2021, 1(1): 1-1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20501
摘要(1398) HTML (350) PDF(857)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自然保护地领域的12位专家分别研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管理制度、规划分区和公众参与等内容。专家一致认为,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非常紧迫,同时需厘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通过立法不断完善管理框架、管理内容和目标、管理方法与途径,根据自然保护地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特点确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与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和维度研究,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广泛、合理、高效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特许经营促进自然保护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管理;加强监测与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生态功能,创建成果集成示范,发挥样板作用;突出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本定位,从理念、目标、层级、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遵循相关原则,系统评估和区分各类型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研究论文
云南国家公园:探索、实践与展望
郭辉军, 杨芳
2021, 1(1): 13-21.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11801
摘要(732) HTML (417) PDF(386)
摘要:
建立国家公园是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全球得以广泛运用。1996年以来,云南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保护模式,在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基础上,探索保护、教育、科研、游憩和社区发展的共赢之路。整理回顾了云南省国家公园研究、探索与实践的背景、历程、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未来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基于保护地役权制度的自然保护地“人、地约束”破解方案研究
苏红巧, 赵鑫蕊, 苏杨
2021, 1(1): 22-31.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0801
摘要(536) HTML (230) PDF(448)
摘要:
约占国土面积1/5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但“人、地约束”导致自然保护地普遍存在统一管理难、资金供给难和科学管控难等问题。在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面临的人地约束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基于细化保护需求的保护地役权制度,分析了保护地役权与征收、租赁等常用土地管理方式的区别,介绍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背景下中国保护地役权的改革探索案例。保护地役权制度中,细化保护需求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最严格保护;地役权合同中的保护一致性谱、地役权人的多元性和地役权补偿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等体现了原住民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在保护地管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将“人、地约束”初步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亟待纳入《国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以真正发挥作用。
国际自然保护地总体管理规划的演进、特征与趋势分析
赵智聪, 彭家园, 杨锐
2021, 1(1): 32-41.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1502
摘要(731) HTML (222) PDF(452)
摘要:
中国正处于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关键时期,自然保护地规划制度亟待优化,国际自然保护地总体管理规划的演进、特征与趋势分析对于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重点梳理了早期规划从“总体规划”到“总体管理规划”的演进;在分析各国规划的基础上,总结了总体管理规划在四个方面呈现出的现状特征:在规划体系中地位突出、承上启下;规划内容上强调价值阐述、目标确定、分区定策与监测反馈;规划程序经历了不同范式并不断发展,规划技术上呈现科学驱动、学科融汇的特征;根据现状特征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总体管理规划未来将呈现结构性与灵活性并重、系统性与科学性突出、整合性与针对性并存的发展趋势。
中国暗夜公园建设:基于全球自然保护地暗夜研究的思考
朱安妮, 周婷, 钟永德
2021, 1(1): 42-51.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0702
摘要(724) HTML (278) PDF(340)
摘要:
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搜集的633篇暗夜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机构及国家合作网络、突现词分析以及关键词时区分析。研究发现,全球暗夜保护研究可分为平稳阶段(1999—2011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1—2020年)两个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和特征表现为暗夜公园、亮度测量、暗夜保护、光污染4大主流领域及国际合作与本土化并重、关注暗夜资源的旅游吸引力和强调人与暗夜星空的互动作用3个特征。研究认为,中国暗夜公园建设需要生态规划与环境教育并行、可持续旅游与社区发展结合、空间途径与程序途径并举。研究结论特别强调:1)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要关注暗夜星空等无形资源的保护;2)暗夜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实现自然保护地暗夜保护的有效途径;3)暗夜公园的建设需要在知识积累、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和建设途径上综合考虑。
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体验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沈苏彦, 曾梅玲
2021, 1(1): 52-59.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12002
摘要(431) HTML (180) PDF(428)
摘要:
森林旅游需求日益增长,对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体验及其空间差异的研究有利于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以网络游记为基础,抽取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7个区域的32个国家森林公园的游记文本约146万字作为研究数据,利用NVivo 12的词频分析功能发现:优美的自然景观是旅游体验中最深刻的;旅游业相关的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方面;徒步、摄影等亲环境的生态旅游活动是森林公园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除了这些共同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对不同区域的国家森林公园的体验差异主要体现在:1)南北具体自然景观的差异;2)南方的国家森林公园更易让人感知到自然和人文要素的融合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体验更为多元。
基于一体化战略的长三角海洋保护地建设历程与未来趋势
曾江宁, 曾旭, 叶观琼, 邓邦平
2021, 1(1): 60-7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11001
摘要(536) HTML (241) PDF(378)
摘要: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了评估长三角海洋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已经建设的各类型海洋保护地,回顾并评估了该区域海洋保护地的建设效果。该区域存在海洋保护对象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海洋多重生态灾害威胁、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生存现状与生境条件均不乐观等问题。建议长三角海洋保护地亟待开展自然保护地科学体系构建、实现保护区网络连通、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
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孙鸿雁, 姜波
2021, 1(1): 72-79.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0404
摘要(831) HTML (400) PDF(424)
摘要:
自然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公园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审核、交流座谈、野外踏查、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内业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实地调研,最终以中国现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发展矛盾为靶点,通过社区空间管控机制、参与式共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国家公园“四位一体”社区协调发展机制,以期为国家公园立法、管理体制建设以及原住民社区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华东地区国际重要湿地为例
楼毅, 初映雪, 刘道平, 陈火春, 张现武, 钱逸凡
2021, 1(1): 80-90.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12501
摘要(845) HTML (172) PDF(500)
摘要:
研究建立重要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华东地区的9处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态状况试验评价,提出管理水平提升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中国重要湿地生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和2019年湿地生态状况均保持中等以上水平,且总体呈稳定上升、逐步优化的趋势,其中上海崇明东滩、上海长江口中华鲟、山东黄河三角洲三处国家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稳定为优良,两个年度湿地生态状况综合等级达到优良的比例分别为44.44%和33.33%。但国际重要湿地普遍受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并展现出不同的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可反映重要湿地所处状态的压力因素,可为国家和地方湿地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
异速参数先验信息对生物量方程拟合的影响
黄兴召, 豆玉萍, 黄庆丰, 陈东升
2021, 1(1): 91-99.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11802
摘要(306) HTML (109) PDF(132)
摘要:
研究异速方程参数先验信息ab的区域差异和树种差异对异速生物量方程拟合的影响,揭示先验信息对立木生物量预估的作用规律,为先验信息的选取和立木生物量的精准预估提供依据。以异速生物量方程为拟合对象,以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区以及栎属、桦木属、杨属、槭属、桉属和松属六个属参数ab的均值和协方差矩阵为先验信息,以日本落叶松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数据为拟合数据,利用贝叶斯方法,基于无重复抽样进行1 000次无重复拟合。先验信息的气候区差异和树种差异对异速生物量方程的拟合效果影响不显著,而对方程的预估效果影响显著(P<0.01)。总数据集和温带先验信息预估的平均偏差MB和平均均方根差MRMSE优于寒带和热带,验证了区域作为先验信息的环境因子影响生物量的预估精度,选择立木生长所属气候区的先验信息可以提升方程的预估效果。比较不同属先验信息方程拟合的预估效果,松属和栎属>总数据集和桉属>桦木属>杨属>槭属,说明树种作为先验信息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生物量的预估精度。但是,落叶松属与松属的生物学关系>落叶松属与桉属>落叶松属与槭属>落叶松属与杨属>落叶松属与栎属>落叶松属与桦木属,先验信息生物学特性的预估效果表现规律与树种的生物学关系不一致。利用贝叶斯方法拟合立木生物量方程时,利用先验信息的气候和生物学特性,能够提升模型的预估精度。
基于社交媒体UGC图片数据的景观偏好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潘云, 李健
2021, 1(1): 100-108.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0601
摘要(771) HTML (355) PDF(597)
摘要:
以社交媒体网站Flickr、Tripadvisor、500px、马蜂窝中西溪湿地相关图片数据作为研究素材,采用扎根理论图片分析的编码方法,从景观偏好类别与具体景观要素两个方面研究游客对西溪湿地的景观感知与偏好要素。结果显示:在景观偏好类别方面,游客更加偏好水体景观、建筑景观、植被景观、游览设施、园路景观;在具体景观要素方面,绿色、透明度高、周围景观丰富、可视面积大、蜿蜒曲折的水体,临水而建、材质自然、风格淡雅的园林建筑,色彩鲜艳的花卉,景观空间序列组织良好的船行路线,铺装材质自然、曲折的园路是游客偏好的主要景观要素。对于湿地景观而言,可以从水体、建筑、植被、游览设施、园路要素入手,提升整体景观的自然性、开放性、神秘性以及游览路线的节奏、空间对比、意境来增加其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