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2卷  第1期

封面
2022-01期封面+目录
2022, 2(1): 1-128.
摘要(255) PDF(181)
摘要:
自然保护地前沿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张同升
2022, 2(1): 1-1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112001
摘要(783) HTML (149) PDF(174)
摘要:
基于加强新时代风景名胜区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功能定位研究要求,阐释了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特色和价值功能,剖析了当前风景名胜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衔接中存在的缺陷。建议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应突出其“天人合一”“融情于景”的自然山水审美和国民精神教育功能,科学处理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功能分区、分级分类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准确校核,落实风景名胜区不同功能分区中的用地权属、用地指标和用途管制要求,强化风景名胜区生态保育、典型景观、风景游赏等保护性规划的科学属性。
国家公园研究
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影响因素及关系模型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柯山, 潘辉, 陈钦, 金博闻, 吕梁
2022, 2(1): 12-2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72101
摘要(460) HTML (192) PDF(97)
摘要:
旅游者环境契合度、沉浸体验与游憩体验质量是关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本文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进行研究,以SPSS 22.0为统计工具,对收集到的236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构建并验证了旅游者环境契合度的影响因素与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契合度显著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国家公园游憩区开展旅游应开发与旅游者产生高契合的游憩项目及活动,吸引旅游者沉浸式体验。另外,沉浸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游憩体验质量,国家公园游憩区应通过不断完善解说系统、丰富国家公园导览解说参与等方法提高旅游者的沉浸体验程度,从而提高旅游者游憩体验质量。最后,研究根据环境契合度越高,对应的游憩体验质量就越高这一作用关系,提出国家公园管理者不仅要重视旅游者沉浸体验程度,而且要通过完善国家公园环境设施、经营管理等提高满意度和游憩地社区居民的友好度,由环境契合度的提高来助力游憩体验质量的提升。
大熊猫国家公园灾害防控体系建设:现状、困境及对策
张小鹏, 肖义发, 李帅, 赵文飞, 王梦君
2022, 2(1): 23-30. doi: 10.12335/2096-8981.2021112902
摘要(447) HTML (157) PDF(88)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区域灾害风险管理热点地区,已成为理论研究和管控技术实践的重要空间实体。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跨越省份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地,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开展防控体系建设研究具有典型性和必要性。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从地质灾害防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重点分析了当前现状、防灾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尝试探索破局和解决之道,以期能为其他自然保护地开展相关建设提供借鉴。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家公园规划对比研究
周泽桢, 涂宇倩, 叶雅慧, 张婧雅
2022, 2(1): 31-4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90703
摘要(401) HTML (127) PDF(90)
摘要:
国家公园规划是国家公园有序管理和维护的前提,是国家公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收录的2 454篇英文文献和知网数据库收录的357篇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国家公园规划的研究脉络、研究主体、研究主题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上对于国家公园规划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较强,其合作网络复杂、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成熟,研究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及管理规划方面,未来研究趋势主要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在该领域虽然起步较晚,合作网络较为简单,但是发展也较为迅速,初步实现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社区规划方面,未来研究趋势主要是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基于此,提出未来国家公园规划研究应在规划管理框架、规划体系及技术、生态系统保护、社区规划等方面逐渐深入,以此丰富国家公园规划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并为进一步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黄河中下游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研究
曹希强, 戴立乾, 姬祥, 刘鹏
2022, 2(1): 43-5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102001
摘要(358) HTML (141) PDF(86)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兼跨中、下游的黄河河南段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区位和资源禀赋。以黄河中、下游河南段湿地生态系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自然保护地为拟建国家公园范围,对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中国家公园的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等3项准入条件以及9项认定指标,探讨了在黄河中下游建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或建议,以期为今后黄河中下游地区优化生态保护格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论文
海洋保护地休闲渔业发展路径研究——以马鞍列岛为例
董艺翀, 于霄
2022, 2(1): 53-6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111501
摘要(582) PDF(70)
摘要:
我国海洋保护地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海洋保护地的生态效益并未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导致保护地内传统渔村的发展面临困境。休闲渔业因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海洋保护地传统渔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定义、国内外现状、发展类型对休闲渔业进行概述,并结合海洋保护地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现实困境论述分析海洋保护地发展休闲渔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海洋保护地休闲渔业发展案例发现,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地内休闲渔业发展面临布局失衡、身份错位、产业链缺失、“渔文化”缺位的问题,致使休闲渔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准。因此,立足海洋保护地高质量发展背景,对海洋保护地休闲渔业发展路径进行阐述。海洋保护地的建设不应成为传统渔村矛盾的来源,而应是渔村振兴进程中的机遇。
“自然依恋”的概念辨析及测量方法构建
黄向, 宋惠敏
2022, 2(1): 63-73. doi: 10.12335/2096-8981.2020121301
摘要(828) HTML (339) PDF(91)
摘要:
地方依恋理论在解释人与自然的情感时不具备完全的解释力,提出了“自然依恋”这一全新的人地情感概念,并与地方依恋、社区依恋、自然链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自然依恋是自然氛围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依恋对象“自然”是一套存在于人们脑海中对自然生态氛围的判别标准而形成的没有确定指向的物质要素组合意象。本研究使用了在两个自然景区收集的共460份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为核心的规范量表开发方法,将初始23个问项缩减为13个问项,形成了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自然依恋测量量表。结果表明,自然依恋由双维度组成,分别是自然认同和自然依赖。
基于碳中和愿景的绿地碳汇价值实现过程研究
于天飞, 夏恩龙
2022, 2(1): 74-81.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10501
摘要(403) PDF(99)
摘要:
中国“双碳”战略的提出为生态服务型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绿地碳汇以其特殊的固碳属性在碳中和愿景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绿地碳汇的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分类对比,对基于碳中和愿景的绿地碳汇价值实现的技术路径和计量监测方法进行了技术探讨,针对绿地碳汇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选择合适的碳汇技术评价体系、完善碳汇核算的技术规则以及重视碳汇基线调查三项技术建议,以期对基于碳中和愿景的绿地碳汇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提供参考。
广西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利用引导
李玉清, 唐晓晖
2022, 2(1): 82-92.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92301
摘要(475) PDF(104)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是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广西目前尚无国家公园,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发展正处于摸索阶段,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管控强度、管理模式、效果评估不同,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有何差异尚不明确。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密度分析、与公路距离等方法,通过数据量化,对78处自然保护区、145处自然公园在空间数量、类型分布、等级分布、可达性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关系与分布特征。同时,将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与广西生态地理单元、交通干线、节点城市分布、A级景区分布等关联,识别10处具有代表性及现实推广意义的国家公园试点及10处生态旅游利用热点,以期对广西自然保护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参考。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状况研究
王丹, 盖立新, 田恒玖, 蒋健, 范雅倩, 张洪亮, 吴记贵
2022, 2(1): 93-10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52601
摘要(352) HTML (152) PDF(294)
摘要:
通过开展兰科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对探讨区域生物的多样性、评价植物种群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提出适当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研究了松山保护区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状况以及群落特征,探讨了兰科植物多样性与生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松山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共有15属22种,包括濒危种4种、易危种2种,以地生兰为主(17种,77.3%),其次是腐生兰5种(22.7%),成为北京市野生兰科植物种类最多的区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2)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海拔700~1 300 m,其次是海拔1 300~1 800 m和1 800 m以上,海拔700 m以下分布较少,也有一些种类分布海拔跨度比较大,从海拔800~2 200 m均有分布;3)兰科植物生境复杂多样,主要分布在杂木阔叶林、疏林与灌木丛以及高山草甸或疏林三类人为活动稀少、环境好的小生境中。
林草信息化改革的现实经验、逻辑动因及发展路径
闫瑞华
2022, 2(1): 102-109.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92701
摘要(275) HTML (106) PDF(62)
摘要:
林草信息化改革是适应林草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了林草治理的经验模式,分析林草信息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中国林草信息化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林草治理历经了以发挥林长制作用为核心的治理主线,以发挥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体系作用为指引的发展指向,以生态性、系统性、协同性为时代特征的改革要求等现实经验;契合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林草信息化理论逻辑,深化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体系的逻辑重心,形成林草资源“数字感知能力”的逻辑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等是林草信息化改革发展逻辑动因;多元生态治理协同、生态系统业务复杂情景、多元生态评价等问题对林草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的推进生态治理多方力量有机联动、优化完善林草“数字感知空间”、促进生态资源治理结构转型的改革发展路径及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林草信息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徐健华, 李城, 林聪聪, 谭莹, 钟丹苗
2022, 2(1): 110-118.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1001
摘要(443) HTML (111) PDF(111)
摘要:
以2016年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普查基础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分析了古树名木分布特点、乡镇分布、生长场所、树种等资源特征,并采用最近邻点指数、核密度、集中度与均衡度分析的方法,利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桐庐县的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数量众多、树种多样、珍稀树种丰富,呈现以桐君街道、城南街道为主要核心空间集聚分布,对应的地理集中化指数G为32.10,大于理想状态下的地理集中化指数。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保护、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公益林乔木层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研究——以浦江公益林为例
杨晓宇, 王震明, 郑宇, 李领寰, 唐娟娟, 许益燃
2022, 2(1): 119-128.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1701
摘要(298) HTML (80) PDF(59)
摘要:
2015年以来,浦江县对因感染松材线虫病枯死的马尾松进行了有计划的采伐,为了解马尾松清理后公益林乔木层的群落结构、林分质量和演替特征,基于浦江县公益林124个固定监测样地2015年和2019年2期的调查数据,对不同的森林类型乔木层树种结构、不同树种类型结构、优势种组成、树种多样性和优势树种种间关系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受病死木清理影响,2015—2019年松木林样地减少了52个,剩余的4个样地占公益林样地总数的3.23%;2)落叶阔叶树和常绿阔叶树径级分布相近,均呈倒“J”型,表明阔叶树种群更新良好,4年间虽然马尾松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其径级分布特征没有明显变化,由于缺乏小径阶的后继更新个体,从种群的发展趋势来看,属于衰退类型;3)2015—2019年马尾松的重要值降低了7.99%。病死马尾松被清理后为其他树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木荷、苦槠、甜槠、短柄枹栎、山樱花、木蜡树的重要值明显增加;4)2015—2019年,由于部分落叶阔叶树种因竞争失败而消亡以及木荷数量大幅增加,导致阔叶林内乔木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下降。2015年,乔木层树种Shannon-Weiner指数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竹林,阔叶林多样性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竹林,与其他森林类型没有显著差异;2019年,Shannon-Weiner指数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林>杉木林>竹林。除竹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Shannon-Weiner指数表现出相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