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刊期:季刊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评价中心

ISSN 2096-8981

CN 33-1417/S

CODEN ZBIAAI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农业优秀期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其他
亚洲象国家公园人象冲突缓解措施研究
杨子诚, 王丹彤, 罗伟雄, 汤永晶, 杨聪, 陈飞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601
摘要(20) HTML(8) PDF(6)
摘要:
  目的  亚洲象国家公园是我国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的关键区域,探索切实有效的人象冲突缓解措施是亚洲象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对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在分析研究区域人象冲突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亚洲象国家公园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人象冲突缓解对策。  结果  实践表明:①栖息地恢复工程能够提升栖息地适宜性较高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扩大适宜栖息地面积及完整性;②计划烧除能有效增加亚洲象的食源,减少亚洲象扩散到森林外采食农作物的频率;③监测预警是有效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④受损的当地居民能通过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获得一定补偿,但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⑤亚洲象肇事补偿金额无法达到当地居民心理预期,需推行惠民政策激发当地居民主动保护亚洲象。  结论  通过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栖息地恢复、计划烧除、监测预警体系、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关键措施,构建人象和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的亚洲象国家公园,以期对以旗舰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李淑娟, 穆淑慧, 隋玉正, 于国旭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0701
摘要(17) HTML(8) PDF(6)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是实现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目标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的关系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对近30年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的研究可划分为萌芽探索阶段(2000年以前)、全面推进阶段(2001— 2010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主题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的影响、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认知与影响、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等3个方面,其中关于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协调发展措施的研究从概念研究转向具体模式、实践路径等研究。已有研究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缺乏综合性和长期性的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研究;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未达成共识;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措施研究薄弱;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效益评估研究较少。据此尝试提出未来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居民福祉综合影响的研究,完善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差异化研究,深化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等,以期完善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
生物多样性视域下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构建
陈盼盼, 由然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2101
摘要(14) HTML(4) PDF(8)
摘要:
  目的  在野生动物加速灭绝的背景下,根据昆蒙框架和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意见的目标要求,提出构建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方法  论述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确定补偿与受偿主体、市场化补偿方式以及激励性补偿标准等实现制度构建。  结果  通过野生动物保护与生态补偿明确必要性,以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为理论指导,以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为实践基础论述可行性。在制度构建上,概括确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以及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为野生动物受益和保护地区,分别确立为补偿与受偿主体。提出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推动补偿与受偿主体间就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进行市场化补偿。提出以费用分析法为基础,测算野生动物保护基础成本为下限值,通过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交易实现对受偿主体的激励性补偿。  结论  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将各社会主体纳入生态补偿体系,通过全社会间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的市场化交易,实现对野生动物保护主体的激励性补偿,持续作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多样性
赵志红, 王旭鹏, 张波, 解盛, 金照光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301
摘要(26) HTML(7) PDF(8)
摘要:
  目的  为完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名地”七里海潟湖湿地的鸟类基础资料,同时为地方政府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根据七里海潟湖周围地貌和生境分布的特点,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共设置3个样点和1条样线,记录调查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型和区系组成、鸟类居留类型,分析鸟类的优势种、常见种、珍稀濒危状况、多样性和受威胁状况。  结果  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42科165种,其中湿地水鸟共计102种,非湿地水鸟63种,鸻形目、雁形目和鹈形目是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主体,主要分布于潟湖湖面生境,以旅鸟为主,旅鸟和候鸟占总物种数的90%,体现了七里海潟湖是迁徙鸟类重要栖息地的特点。在165种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及以上级别种类5种。  结论  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3.27和0.66,表明该湿地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定,保护价值较高,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为违规采集底栖生物等人类活动。
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贾龙, 扈吉萍, 吴文瑾, 刘海江, 李新武, 何金军, 蒿承智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73101
摘要(45) HTML(21) PDF(19)
摘要:
  目的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核算能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支持和维护健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鄂尔多斯ESV核算,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通过修正系数修正标准当量价值和构建植被、降水、土壤3种时空动态调节因子,得到鄂尔多斯本地化的时空动态当量因子表,核算2015—2020年鄂尔多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结果  在2015—2020年期间, ESV总体上从634.04亿元增长至839.06亿元,涨幅达32.34%。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看,ESV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占ESV总价值的60%以上;从生态系统类型看,林地的ESV占比高达60%,从387.49亿元增加到499.93亿元,增幅达29.02%。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证实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核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采用了修正系数和动态调节因子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在核算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  结论  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启示,ESV核算结果为当地荒漠化修复和生态保护区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林晨宇, 宋羽, 叶玲兰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2402
摘要(100) HTML(26) PDF(21)
摘要:
  目的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演变,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基于福建省201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测算、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  ①2010—2020年福建省沿海城市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内陆与沿海地区地类变化差异明显。②2010—2020年福建省ESV由4 322.88亿元下降至4 302.06亿元,空间上呈现内陆地区高、沿海地区低的分布特征。③各驱动因子对ESV的解释作用存在差异性:经济因素对ESV的解释作用最强,自然因素次之,社会因素最弱。④年均降水、人口密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ESV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年均降水对ESV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呈现从正值到负值过渡的特征;人口密度与ESV呈负相关,强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ESV表现出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呈现从负值到正值过渡的特征。  结论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直接原因,研究期内福建省沿海地区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下降,空间异质性显著,未来应协调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同步发展,平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因素
陆相钱, 沈兴菊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2401
摘要(45) HTML(17) PDF(17)
摘要:
  目的  国家公园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如何平衡国家公园碳补偿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营者是国家公园旅游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了解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效引导其中和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促进我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方法  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使用SPSS 26.0和AMOS 24.0软件,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的碳补偿行为受理性和道德双重因素的驱动,即主观规范、责任归属及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碳补偿行为,其中主观规范对碳补偿行为的影响最大,责任归属和知觉行为控制次之;② 态度、个人规范、结果意识负向影响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③ 在主观规范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态度起中介作用,个人规范在责任归属、结果意识及主观规范对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关系的角度,从理念培养、社会规范、行为内化、结果激励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政策,以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碳中和,从理论上弥补了国家公园碳补偿领域的研究空白。
2024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封面
2024-01期封面+目录
2024, 4(1).  
摘要(40) PDF(28)
摘要:
刊首语
2024, 4(1).  
摘要(11) PDF(6)
摘要:
“国家公园景观管理”专题
摘要:
  目的  在全球国家公园系统中,欧洲与中国国家公园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居住人口比较多,研究分析其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历程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方法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发展历史、设施体系、管理政策等3个维度,在生态保育、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等3个层面,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家公园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发现欧洲国家公园游憩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生态保育与游憩利用、社区发展相辅相成,三者关系从最初的模糊认识逐步转向融合统一的精明治理,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及拓展期等4个阶段,其中支持游憩发展的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对国家公园游憩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设施体系是欧洲国家公园保护与游憩协同发展的韧性支撑系统,在健康促进与特许经营等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保障下,实现国家公园景观质量、游憩体验质量与生态保护质量的统一。  结论  欧洲国家公园游憩设施的分区适应性、可持续性、保护性、实用性和景观融合性等,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关键所在。
摘要:
【目的】评估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的生理影响,为构建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美景度(Scenic beauty evaluation,SBE)、K−均值聚类、ArcGis空间分析与生理反应测定实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及其对公众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① 钱江源国家公园景观视觉美学质量处于中高水平,文化景观(SBE 76.33)>水域景观(SBE 76.15)>森林景观(SBE 74.57)>乡村景观(SBE 72.29);② 钱江源国家公园视觉美学质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游憩展示区(SBE 76.84)>传统利用区(SBE 75.63)>生态保育区(SBE 74.57)>核心保护区(SBE 69.16);③ 景观视觉美学感知会使人出现皮肤电导水平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的生理反应变化。美学质量最高的文化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大(0.907 resp);美学质量最低的乡村景观,其呼吸频率变化值最小(0.528 resp)。【结论】相比景观面积规模,景观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元素间的视觉协调性更能影响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并促使公众皮肤电导率和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建议从视觉感官与促进人体健康等角度,加强多功能景观管理,尤其是游憩林与康养林的精细化经营。
摘要:
  目的  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步道建设尚不完善。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多样的步道线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兼顾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游客的游憩体验。针对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特征,为我国国家公园步道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以新西兰全域13个国家公园步道为研究对象,从步道线路设计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梳理其规划特色,从管理机构、游憩管理、使用管理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解析步道的运营管理特征。  结果  研究表明:① 步道通过串联、环绕和跟随等方式与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连接,呈现放射型、网状型及边缘型3类空间布局;② 步道根据徒步难度分为漫步型、徒步型及挑战型3大类型,并按照徒步时长、适合人群等因素细分为6小类;③ 步道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提供简易、有限的过夜设施和简约、明确的指示系统;④ 通过划分游憩管理分区进行精细化管理,游憩管理分区共分为5类,其中设置偏远区和远端区的国家公园最多,占总数的90%以上,而设有近端区和高密度游憩区的国家公园数量最少,占比约20%;⑤ 步道的维护管理依托步道俱乐部和协会等多方非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  结论  研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从步道线路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游客管理体系和步道维护管理等4方面总结新西兰国家公园对我国的启示。建议我国应在发挥资源特色、保障游憩体验和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规划和建设国家公园步道;同时,应完善精细化游客管理机制和多方参与机制,提高步道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
  目的  分析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其周边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与演变趋势,为保护国家公园文化景观多样性、推动区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GIS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及周边地区乡土聚落的分布特征、聚居结构、建筑类型、文化符号与景观风貌的多样性。  结果  在空间分布上,国家公园内聚落密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聚落的聚居结构主要为中心聚集、无中心聚集、散列、散点四大类型;民居建筑涵盖穿斗木框架民居、石砌民居、下石上木型民居、夯土民居等类型;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与绚丽多彩的景观风貌。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趋势发现:①1980—2020年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内乡土聚落数量与面积相比周边地区减少趋势更快,聚落数量减少282个,占研究区域减少总量的17.37%,聚落面积减少10.26 km2,呈规模集中化趋势;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过程中,聚居结构趋向单一,新建聚落多为带状、网格状等规整结构;③民居建筑与景观风貌趋于现代化、同质化,建筑与景观风貌多样性降低;④保护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地区的人员交往与文化交流,导致景观基因隔离发展。  结论  国家公园在注重物种保护的同时应兼顾聚落景观多样性、人文多样性保护,可从开展聚落景观多样性普查入手,优化移民安置与风貌建设管理措施,科学引导传统民居有机更新,适当保留必要的人文交流廊道,合理划定人文缓冲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摘要:
  目的  当今国内外国家公园管理与建设日益成熟,有关地图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有关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绘制研究仍较少,旨在从表达要素层面完善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的绘制理论体系。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共73个国家公园导览地图,通过总结地图符号学理论,将表达要素分为文字要素、图像要素、地图图形要素3大类与8小类,并运用频率统计与二元 Logistic 回归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公园导览地图中 “文字注记”“具象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出现的频率为100%,加拿大国家公园导览地图中“文字注记”和“面状符号”频率同样为100%, “线状图形”和“具象图像”也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频率。同时,“文字注记”与“具象图像”对于国家公园导览地图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通过对美国与加拿大国家公园导览地图分析,提出了表达要素的分类方法,为我国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绘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应用方法,有助于提高国家公园导览地图的信息传达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国家公园的管理、保护和游憩活动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
中美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践比较研究——以黄石与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郭鸿筱, 刘昱齐, 刘晶岚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502
摘要(18) HTML(7) PDF(5)
摘要:
  目的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类型,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天然宝库。然而我国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推动未来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发展。  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聚焦于环境教育的具体实践,对比分析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我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环境教育人才队伍、教育设施、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受众6个维度的实践现状。  结果  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施主体以护林员和队伍庞大的志愿者为主,其教育设施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课程标准与教育标准相适配,内容全面、方式多样,受众群体广泛,但在社区参与和教育质量方面有待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依靠当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环境教育,但面临着人才不足、课程标准不明晰、面向受众少等问题。  结论  通过对比两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施的差异,总结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我国应加强环境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环境教育设施、制定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多渠道扩大环境教育受众群体的建议,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
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甚帆, 廖凌云, 刘铠宇, 滕琳曦, 沈思源
当前状态: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51101
摘要(161) HTML(68) PDF(43)
摘要:
【目的】生计资本是居民维持生存和发展、抵御外来风险和压力的基础。评价与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状况,对解决居民生计问题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建构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生计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179份问卷和40份半结构访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的社区生计资本,并将新冠疫情风险感知纳入生计风险感知评价,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结构中人力资本是基础,物质和自然资本是核心,金融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2)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社区生计资本差异明显,范围内社区生计资本显著高于范围外;(3)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生计资本的负相关趋势明显,国家公园感知与生计资本的正相关趋势明显。其中,居民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影响显著,新冠疫情风险感知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最后从优化居民生计资本结构、提升国家公园认同感和应对生计风险能力等3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案例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