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

张圆刚 文彤 吕兴洋 朱鹤 刘军胜 刘佳 刘法建 孙佼佼 苏静 余凤龙 张国俊 罗文斌 徐菲菲 靳诚

张圆刚, 文彤, 吕兴洋, 等.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J]. 自然保护地,2021,1(2):1−2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2201
引用本文: 张圆刚, 文彤, 吕兴洋, 等.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J]. 自然保护地,2021,1(2):1−2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2201
ZHANG Yuangang, WEN Tong, LV Xingyang, et al.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1, 1(2): 1−2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2201
Citation: ZHANG Yuangang, WEN Tong, LV Xingyang, et al.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J].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1, 1(2): 1−21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2201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

doi: 10.12335/2096-8981.20210322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0507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139);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B2020G0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9D01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E-mail:zhangyg@shnu.edu.cn

  • 中图分类号: F592;X36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 摘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和生态旅游等活动。如何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中笔谈的13位青年学者就“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进行探讨,主要观点如下:1)理顺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兼顾保护地不同类型,加强文旅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是助推自然保护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自然保护地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多元共治统一管理机制,通过开放发展实现利益共享;3)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社区居民、旅游小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同时引导旅游者形成和确立健康绿色的生态观;4)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文化价值赋能、体现教育功能、强化旅游者环境责任,建立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心理联系。
  •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19-06-26)[2021-03-08]. http://www.gov.cn/xinwen/2019-06/26/content_5403497.htm.
    [2] 李群, 于法稳, 沙涛, 等. 生态治理蓝皮书: 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63-68.
    [3] 李群绩, 王灵恩.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和协调路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2105−2117.
    [4] 程莉. 城镇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1): 78−89. doi:  10.3969/j.issn.1674-9189.2020.01.008
    [5] 张树民.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强化循环内生动力[J]. 旅游学刊, 2021, 36(1): 5−7.
    [6] 孙雅妮, 武曙红. 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的组成要素[J/OL].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0. (2020-10-28)[2021-03-07]. https://doi.org/10.13471/j.cnki.acta.snus.2020.05.29.2020C013.
    [7] 蔡君. 对美国LNT(Leave No Trace)游客教育项目的探讨[J]. 旅游学刊, 2003, 18(6): 90−9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03.06.018
    [8]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等. 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化建设: 背景、困境及展望[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3): 58−65, 112.
    [9] 罗文斌, 谢海丽, 雷洁琼, 等. 基于元分析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整合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9): 1941−1953.
    [10] 赵敏燕, 董锁成, 吴忠宏, 等. 森林体验教育活动对城市公众环境负责任行为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0, 42(3): 583−592. doi:  10.18402/resci.2020.03.16
    [11] 邱宏亮, 范钧, 赵磊.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18, 33(11): 122−138.
    [12] 彭杨靖, 樊简, 邢韶华, 等. 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地概况及分类体系构想[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3): 315−325. doi:  10.17520/biods.2017235
    [13] 陈孝青.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析[J]. 世界林业研究, 2002, 15(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1-4241.2002.02.011
    [14] 刘超. "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之析义与梳正[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10): 24−39.
    [15] 陶建群, 杨武, 王克.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创新与实践[J]. 人民论坛, 2020(29): 102−105.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0.29.037
    [16] 王毅. 中国国家公园顶层制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0): 1037−1039.
    [17] 钟林生, 邓羽, 陈田, 等. 新地域空间:国家公园体制构建方案讨论[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 126−133.
    [18] 刘伟玮, 李爽, 付梦娣, 等.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家公园协调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 2019, 35(12): 90−95, 138.
    [19] 宦吉娥, 万纾仪. 湖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开放制度及其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 33(11): 35−43, 83.
    [20] 程立峰, 张惠远. 实现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的路径建议[J]. 环境保护, 2019, 47(19): 8−10.
    [21] 蒋小翼. 关于建立国家海洋公园的法律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9(4): 11−19.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9.04.002
    [22] 李悦铮, 王恒. 国家海洋公园: 概念、特征及建设[J]. 旅游学刊, 2015, 30(6): 11−14.
    [23] 山东省海洋局. 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论证报告[EB/OL]. (2018-07-09) [2021-03-08]. http://hyj.shandong.gov.cn/xwzx/tzgg/201807/t20180709_1396010.html.
    [24] 杨德进.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N]. 中国海洋报, 2017-08-09(2).
    [25] 董利苹, 曲建升, 王金平, 等. 国际海洋牧场研究的发展态势[J]. 世界农业, 2020(2): 4−13, 58.
    [26] 张露萍. “高质低密”成为旅游业发展新常态[J]. 人民论坛, 2020(22): 70−71.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0.22.020
    [27] 刘佳, 王娟. 我国沿海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与承载力提升关联作用研究[J]. 商业研究, 2016(10): 145−156. doi:  10.3969/j.issn.1001-148X.2016.10.021
    [28] Hjalager A M. A Review of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1): 1−12. doi:  10.1016/j.tourman.2009.08.012
    [29] Brooker Ed, Joppe Marion. Developing a Tourism Innovation Typology: Leveraging Liminal Insigh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4, 53(4): 500−508. doi:  10.1177/0047287513497839
    [30] Hall C M, Williams A M. Tourism and Innov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8.
    [31] 辛安娜, 李树民. 国外旅游创新问题研究的前沿述评[J]. 经济管理, 2015, 37(6): 110−122.
    [32] 王缉慈. 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返朴归真、认识进化和前沿发现[J]. 中国软科学, 2002(12): 30−34.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02.12.005
    [33] 毛熙彦, 贺灿飞. 区域发展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0): 1449−1461. doi:  10.18306/dlkxjz.2019.10.001
    [34] Hjalager A M, Huijbens E H, Björk P, et 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dic Tourism[R]. Copenhagen: Nordic Council of Ministers, 2008.
    [35] Hjalager A M. Innovation Policies for Tour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Policy, 2012, 4(4): 336−355. doi:  10.1504/IJTP.2012.052565
    [36] 李鑫, 宋松松, 金贇涵. 新形势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定位与发展: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研究[J]. 城市规划, 2020, 44(S1): 34−40, 90.
    [37] 秦光远, 程宝栋. 保护性投资能促进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吗?——基于森林公园层面的经验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2): 100−117.
    [38] 曹诗图, 孙天胜, 周德清. 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J]. 旅游论坛, 2011, 4(2): 115−118. doi:  10.3969/j.issn.1674-3784.2011.02.022
    [39] 胡婷, 许春晓, 王甫园. 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南湘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7): 220−230.
    [40] 杨波, 何露, 闵庆文.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 12(5): 110−116. doi:  10.3969/j.issn.1674-621X.2020.05.014
    [41] 何思源, 苏杨. 原真性、完整性、连通性、协调性概念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体现[J]. 环境保护, 2019, 47(Z1): 28−34.
    [42] 黄震方, 葛军莲, 储少莹.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11−1524.
    [43] 戴斌. 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振兴的主基调[J]. 人民论坛, 2020(22): 66−69.
    [44] 李若山, 贾卫国.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对社区经济的影响[J]. 林业经济问题, 2020, 40(5): 455−463.
    [45] 吴嘉君, 徐基良, 马静, 等.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 33(3): 80−84.
    [46] 刘奕汝, 许碧果.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状况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 林业经济, 2019, 41(5): 121−124.
    [47] 杨玲, 黄惠嫦, 陈祝锋, 等. 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以南岭自然保护区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9(27): 35−37. doi:  10.3969/j.issn.2095-4379.2019.27.012
    [48] 王应临, 张玉钧. 基于文献调研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保护冲突类型及热点研究[J]. 风景园林, 2019, 26(11): 75−79.
    [49] 孙九霞, 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 旅游学刊, 2006, 21(7): 63−68.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06.07.018
    [50] 保继刚,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 地理学报, 2006, 61(4): 401−413. doi:  10.3321/j.issn:0375-5444.2006.04.007
    [51] Nyaupane G P, Poudel S, York A. Governance of Protected Areas: 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Community Livelihood, and Tourism Outcome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0.https://doi.org/10.1080/09669582.2020.1858089. doi:  10.1080/09669582.2020.1858089
    [52] Heslinga J, Groote P, Vanclay F.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 Processes to Improve Benefit-Sharing from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by Using Stakeholder Analysi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9, 27(6): 773−787. doi:  10.1080/09669582.2017.140863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8
  • HTML全文浏览量:  751
  • PDF下载量:  36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2
  • 修回日期:  2021-04-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1-22
  • 刊出日期:  2021-05-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