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甚帆, 廖凌云, 刘铠宇, 滕琳曦, 沈思源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51101
摘要(188) HTML(81) PDF(49)
摘要:
【目的】生计资本是居民维持生存和发展、抵御外来风险和压力的基础,评价与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状况,对解决居民生计问题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建构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生计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179份问卷和40份半结构访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的社区生计资本,并将新冠疫情风险感知纳入生计风险感知评价,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资本结构中人力资本是基础,物质和自然资本是核心,金融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②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外社区生计资本差异明显,范围内社区生计资本显著高于范围外;③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生计风险感知与生计资本的负相关趋势明显,国家公园感知与生计资本的正相关趋势明显。其中,居民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影响显著,新冠疫情风险感知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最后从优化居民生计资本结构、提升国家公园认同感和应对生计风险能力等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案例参照。
中美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践比较研究——以黄石与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郭鸿筱, 刘昱齐, 刘晶岚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502
摘要(46) HTML(17) PDF(10)
摘要:
  目的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类型,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天然宝库。然而我国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推动我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发展。  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聚焦于环境教育的具体实践,对比分析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我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环境教育人才队伍、教育设施、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受众6个维度的实践现状。  结果  黄石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施主体以护林员和队伍庞大的志愿者为主,其教育设施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课程标准与教育标准相适配,内容全面、方式多样、受众群体广泛,但在社区参与和教育质量方面有待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依靠当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环境教育,但面临着人才不足、课程标准不明晰、面向受众少等问题。  结论  通过对比两个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实施的差异,总结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我国应加强环境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环境教育设施、制定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多渠道扩大环境教育受众群体的建议,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
生物多样性视域下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构建
陈盼盼, 由然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2101
摘要(26) HTML(5) PDF(8)
摘要:
  目的  在野生动物加速灭绝的背景下,根据昆蒙框架和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意见的目标要求,提出构建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方法  论述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确定补偿与受偿主体、市场化补偿方式以及激励性补偿标准等实现制度构建。  结果  通过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与生态补偿的普通要求明确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以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为指导,以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为实践基础论述可行性。在制度构建上,将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以及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确定为野生动物受益和保护地区,分别作为补偿与受偿主体。提出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推动补偿与受偿主体间就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进行市场化补偿。提出以费用分析法为基础,测算野生动物保护基础成本为下限值,通过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交易实现对受偿主体的激励性补偿。  结论  野生动物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将各社会主体纳入生态补偿体系,通过全社会间野生动物增量责任指标的市场化交易,实现对野生动物保护主体的激励性补偿,持续作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亚洲象国家公园人象冲突缓解措施研究
杨子诚, 王丹彤, 罗伟雄, 汤永晶, 杨聪, 陈飞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601
摘要(41) HTML(23) PDF(8)
摘要:
  目的  亚洲象国家公园是我国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的关键区域,探索切实有效的人象冲突缓解措施是亚洲象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对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在分析研究区域人象冲突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亚洲象国家公园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人象冲突缓解对策。  结果  实践表明:①栖息地恢复工程能够提升栖息地适宜性较高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扩大适宜栖息地面积及完整性;②计划烧除能有效增加亚洲象的食源,减少亚洲象扩散到森林外采食农作物的频率;③监测预警是有效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④受损的当地居民能通过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获得一定补偿,但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⑤亚洲象肇事补偿金额无法达到当地居民心理预期,需推行惠民政策激发当地居民主动保护亚洲象。  结论  通过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栖息地恢复、计划烧除、监测预警体系、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关键措施,构建人象和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统一的亚洲象国家公园,以期对以旗舰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李淑娟, 穆淑慧, 隋玉正, 于国旭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0701
摘要(73) HTML(14) PDF(20)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是实现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目标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的关系并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对近30年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关系的研究可划分为萌芽探索阶段(2000年以前)、全面推进阶段(2001— 2010年)和深化拓展阶段(2011—2021年)。研究主题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的影响、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认知与影响、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等3个方面,其中关于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协调发展措施的研究从概念研究转向具体模式、实践路径等研究。已有研究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缺乏综合性和长期性的自然保护地对社区影响研究;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未达成共识;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措施研究薄弱;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效益评估研究较少。据此尝试提出未来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社区居民福祉综合影响的研究,完善社区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认知的衡量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差异化研究,深化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措施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等,以期完善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多样性
赵志红, 王旭鹏, 张波, 解盛, 金照光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11301
摘要(58) HTML(15) PDF(14)
摘要:
  目的  为完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名地”七里海潟湖湿地的鸟类基础资料,同时为地方政府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管理规划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根据七里海潟湖周围地貌和生境分布的特点,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共设置3个样点和1条样线,记录调查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型和区系组成、鸟类居留类型,分析鸟类的优势种、常见种、珍稀濒危状况、多样性和受威胁状况。  结果  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42科165种,其中湿地水鸟共计102种,非湿地水鸟63种,鸻形目、雁形目和鹈形目是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主体,主要分布于潟湖湖面生境,以旅鸟为主,旅鸟和候鸟占总物种数的90%,体现了七里海潟湖是迁徙鸟类重要栖息地的特点。在165种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及以上级别种类5种。  结论  七里海潟湖湿地鸟类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3.27和0.66,表明该湿地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定,保护价值较高,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为违规采集底栖生物等人类活动。
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贾龙, 扈吉萍, 吴文瑾, 刘海江, 李新武, 何金军, 蒿承智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73101
摘要(59) HTML(25) PDF(20)
摘要:
  目的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核算能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支持和维护健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鄂尔多斯ESV核算,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通过修正系数修正标准当量价值和构建植被、降水、土壤3种时空动态调节因子,得到鄂尔多斯本地化的时空动态当量因子表,核算2015—2020年鄂尔多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结果  在2015—2020年期间, ESV总体上从634.04亿元增长至839.06亿元,涨幅达32.34%。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看,ESV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占ESV总价值的60%以上;从生态系统类型看,林地的ESV占比高达60%,从387.49亿元增加到499.93亿元,增幅达29.02%。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证实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核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采用了修正系数和动态调节因子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在核算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  结论  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启示,ESV核算结果为当地荒漠化修复和生态保护区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林晨宇, 宋羽, 叶玲兰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2402
摘要(131) HTML(46) PDF(24)
摘要:
  目的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演变,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基于福建省201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测算、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  ①2010—2020年福建省沿海城市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内陆与沿海地区地类变化差异明显。②2010—2020年福建省ESV由4 322.88亿元下降至4 302.06亿元,空间上呈现内陆地区高、沿海地区低的分布特征。③各驱动因子对ESV的解释作用存在差异性:经济因素对ESV的解释作用最强,自然因素次之,社会因素最弱。④年均降水、人口密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ESV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年均降水对ESV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呈现从正值到负值过渡的特征;人口密度与ESV呈负相关,强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ESV表现出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呈现从负值到正值过渡的特征。  结论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直接原因,研究期内福建省沿海地区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下降,空间异质性显著,未来应协调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同步发展,平衡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因素
陆相钱, 沈兴菊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2401
摘要(58) HTML(22) PDF(18)
摘要:
  目的  国家公园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如何平衡国家公园碳补偿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营者是国家公园旅游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了解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效引导其中和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促进我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方法  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使用SPSS 26.0和AMOS 24.0软件,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的碳补偿行为受理性和道德双重因素的驱动,即主观规范、责任归属及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碳补偿行为,其中主观规范对碳补偿行为的影响最大,责任归属和知觉行为控制次之;② 态度、个人规范、结果意识负向影响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③ 在主观规范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态度起中介作用,个人规范在责任归属、结果意识及主观规范对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经营者碳补偿行为影响关系的角度,从理念培养、社会规范、行为内化、结果激励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管理政策,以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碳中和,从理论上弥补了国家公园碳补偿领域的研究空白。
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政策研究及对策建议
闫颜, 舒旻, 王梦君, 张天星, 张小鹏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81401
摘要(98) HTML(22) PDF(20)
摘要:
  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特许经营是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国家公园是“生态特区”,开展特许经营必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全民参与、利益分享、作为国民福祉等方式实现全民公益性。当前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制度建设、实践探索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通过研究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政策有关情况,期望能够为我国国家公园及其他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梳理分析现阶段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政策依据。  结果  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仍存在政策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仍未明确等相关问题;当前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理论虽比较丰富,但在实践层面,由于现有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在特许经营授权主体、收益分配、门票管理、协议签订等方面无具体参考依据,因此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多争议和偏差。  结论  根据当前我国特许经营有关情况,提出立法先行、深入改革、稳步推进、加强监督和引导4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也提出需要尽快建立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体系,为基层实践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和监管引导,通过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以确保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韩国国立公园管理经验对中国国家公园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刘琪琪, 唐晓岚, 刘媛媛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82001
摘要(94) HTML(28) PDF(12)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与国家公园管理相关的政策难题,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围绕我国国家公园的现状与特色问题,制定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发展方案和管理策略。  方法  结合韩国国立公园建设过程中曾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了其在监管机构、收益渠道、生态保护、社会参与等方面所采取的策略。通过我国国家公园与韩国国立公园的对比,结合我国国家公园亟待解决的特色问题,强调应当进一步借鉴并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制度。  结果  提出了优化我国国家公园制度的管理策略,建议协调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金管理、拓宽收入渠道,加强生态保护、打造品牌效应,促进和谐旅游、深化社会参与。  结论  本研究强调,构建和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需要多方参与和协同。通过研究韩国国立公园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园制度。关键在于要与我国国情的高度匹配,以确保国家公园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该更加深入地实施这些策略,加强各部门、各层次和各领域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国家公园的长远发展。
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探测
郑彦超, 李律己, 林辉, 刘雅楠, 康乐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0903
摘要(84) HTML(57) PDF(10)
摘要:
  目的  为提高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固碳能力和完善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开展了研究。  方法  以2005—2020年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气候因子、属性因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探测其影响因子。  结果  2005—2020年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平均值为735.9 g/m2(以C计);中山地貌公益林的NPP均值最高,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次之,平原地貌公益林的NPP均值最低;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坡向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东西相当;西部坡向公益林的NPP均值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坡向;红黏土公益林的NPP均值最大,红壤和黄壤公益林的NPP均值较为接近,石灰土公益林的NPP均值最小;集体公益林的NPP均值显著高于国有的;二级公益林的NPP均值显著高于一级的;人工起源公益林的NPP均值显著高于天然起源;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NPP均值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树种组成中有其他硬阔类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的,其NPP均值较高,栎类(Fagaceae spp.)和其他灌木NPP均值最小。  结论  在2005至2020年间,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均值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浙江省国家级公益林NPP值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对公益林的NPP值空间分异性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纬度、经度、年降水量、年均气温、树种、土壤类型6个因子。在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适度人工干预有助于公益林NPP值的增长。
基于空间分析的洋县朱鹮栖息地有机农业生态效应研究
苏凯文, 任婕, 侯一蕾, 温亚利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62401
摘要(35) HTML(23) PDF(7)
摘要:
  目的  有机农业的发展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力图从区域视角对朱鹮栖息地的有机农业生态效应进行科学评估。  方法  本研究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空间分析为手段,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境质量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3种方法,结合空间可视化分析手段,全面探究朱鹮栖息地以有机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是否有益于当地的生态环境。  结果  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适宜朱鹮繁衍和觅食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水田和水域面积都得到扩大,从2000—2020年的20年间共计扩大21.56 km2,截至2020年已共计占据了全县国土面积的79.71%,这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的证明,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10余年的有机农业发展,农业活动并未对生境造成影响,区域生境质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整体生境质量指数达0.768,能够为朱鹮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而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朱鹮栖息地表现出一定的抗逆力,整体生态敏感性为中等偏低程度,中等敏感性面积最大;尤其在有机农业的主产区,表现出生境质量高,生态敏感性低的可喜表现。  结论  研究证实了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保证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保障了生境质量,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成为可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循环路径得到打通。
生态韧性视角下的绿水湾湿地公园多情景模拟
汪辉, 王博锐, 戴伦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100902
摘要(31) HTML(12) PDF(5)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湿地公园不同情景的生态韧性状况,提出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以绿水湾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其2027年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韧性变化。  方法  基于CLUE-S模型与Markov模型,依据研究区建设目标与上位规划,构建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与协调发展情景,并以历史趋势情景作为基准情景,揭示2027年绿水湾湿地公园的未来土地利用情况。结合生态韧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在区域尺度上对4种情景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①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3种情景下的各用地类型分布位置总体相似,仅在面积大小上有所差别。②用地结构上,3种情景下的用地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态保护情景湿地面积增幅较为显著,但建设面积锐减;旅游发展情景湿地面积稍有减少,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协调情景总体表现不突出,但在湿地恢复和公园开发需求上都有所成果。③生态韧性水平上,生态保护情景、旅游发展情景生态韧性水平均不突出,而协调发展情景的指标最为均衡,生态韧性水平最高。  结论  生态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湿地公园抗风险与恢复能力,应作为湿地公园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研究表明,生态保护情景下公园景观略显单一且难以开发,旅游发展情景下公园无法达到未来湿地恢复与生境保护的要求,均不利于生态韧性的提高;而协调发展情景能够满足多方面目标,具有更高的生态韧性,其结果可用于规划决策过程,辅助提高公园韧性,加强公园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黄兰鹰, 张好, 杨育林, 尤继勇, 冯秋红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62101
摘要(57) HTML(22) PDF(7)
摘要:
  目的  植被作为陆地碳汇的主体,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因子的关系在区域生态稳定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基于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地形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结果  结果表明:①1998—2020年间若尔盖地区植被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NDVI为0.79,年均增速为0.004 3,植被改善趋势明显;空间分布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多年平均植被NDVI在0.7以上的区域面积比例为96%。②1998—2020年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年际变化率较低,平均值为0.001 0,表现为稳定区域的面积比例为99.5%;23年平均变异系数为16.50%,植被状态总体较平稳,变异系数低于20%的面积比例为85%。③海拔和气温是若尔盖地区植被NDVI变化的主导自然地理因子,坡度和坡向对植被NDVI影响较小;各自然地理因子之间对植被NDVI的相互作用主要为双因子增强(11.11%)和非线性增强(88.89%)。  结论  若尔盖地区植被在近23年整体得到改善,对其植被保护和恢复的措施及模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海拔、气温等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影响。
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
王腾茜
, doi: 10.12335/2096-8981.2023031501
摘要(119) HTML(54) PDF(30)
摘要:
【目的】阐明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其完善路径与方法展开探索,以解决当前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推动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首先基于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央地关系与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相互交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透视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事权和财权配置不清晰、不均衡以及权责交叉重叠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构建央地协同共治机制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优化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需要央地各方积极参与,明确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在权力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实现协同与合作。【结论】构建央地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机制将有效促进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保护。本研究强调了央地关系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建议。然而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内容。